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听笛的感伤场景,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的相互映衬,传递出游子深切的乡愁。
前四句用雨、云、山、菊勾勒出秋夜清冷的画面:暮雨像浮在空中渐渐远去,寒云缓慢地飘过山峡。青翠的山色向远方延伸,紫菊新长的枝条在秋风中摇曳。这些景物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寂寥的基调。
后四句转入人物活动:不知何处飘来的笛声,让月下独酌的人一次次停下酒杯。此时山河草木都已凋零,这笛声偏偏对着满怀愁绪的游子吹奏。最后两句尤为动人,将凋零的秋景、哀怨的笛声与游子的孤愁完美融合,笛声仿佛读懂了人心,专门为慰藉愁苦而响起。
全诗妙在将无形的笛声与有形的秋景交织,用"关河摇落"的宏大背景反衬"客愁"的细腻情感,让读者既能看见清冷的月色秋景,又能听见穿透夜空的幽幽笛声,更能感受到漂泊者心中化不开的乡愁。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