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夏赴邳州桃源决事感作 其一

入耳哀鸿遍野鸣,谁教胥吏复苛征。河流怒吼惊剽急,疑诉群黎疾怨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吏苛政的强烈不满。

首先,"入耳哀鸿遍野鸣"一句,用"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百姓,"遍野鸣"则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悲惨处境,仿佛到处都是他们的哀嚎声。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重的悲凉。

接着,"谁教胥吏复苛征"直接点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官吏的苛捐杂税。"谁教"一词带有强烈的质问意味,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慨。

"河流怒吼惊剽急"一句,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河流的汹涌比作民众的愤怒,仿佛河流也在为他们的疾苦而咆哮。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人感受到民众内心的愤怒和无奈。

最后,"疑诉群黎疾怨声"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群黎"指的是普通百姓,"疾怨声"则是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怨恨。作者用"疑诉"一词,暗示了这种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仿佛在向天地诉说着他们的不幸。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作者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苛政的强烈批判。它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作,也是一幅反映历史现实的生动画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