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佛教看待物质世界的智慧,核心思想是"看破表象,内心自在"。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说理:佛像本是石头雕刻而成(割截),但修行人不会因此生气,反而因为佛像能庄严佛堂而感到欢喜。这里用具体事例说明,同样的事物,心态不同感受就完全不同。
后两句升华到哲学层面:佛教认为万物都会经历"形成-存在-衰败-消失"(成住坏空)的过程,本质都是虚幻的。既然如此,何必执着于佛像的外在形态呢?就算把佛像借给别人观赏也无妨,因为真正重要的是佛像象征的精神。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佛理融入日常小事。通过"雕刻石头"这种具体行为,引出"不执着物质形态"的抽象哲理。最后一句"借人看"尤其生动,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达了"万物皆可共享"的豁达胸襟。这种将高深道理说得平易近人的写法,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