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山
凡城达百门,相隔仅数里。
客子犯晓来,溶溶白云起。
曲径荣竹木,乱壑喧风水。
精蓝可留瞩,名园任徙倚。
因过崇台下,忆昔长啸子。
弹琴寄绝调,读易探奥旨。
欻发鸾凤音,渺渺清人耳。
客如嵇阮辈,或能悟妙理。
惭余无仙骨,安得私窃比。
徜徉山谷间,掬流还漱齿。
客子犯晓来,溶溶白云起。
曲径荣竹木,乱壑喧风水。
精蓝可留瞩,名园任徙倚。
因过崇台下,忆昔长啸子。
弹琴寄绝调,读易探奥旨。
欻发鸾凤音,渺渺清人耳。
客如嵇阮辈,或能悟妙理。
惭余无仙骨,安得私窃比。
徜徉山谷间,掬流还漱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苏门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古代隐士的追慕。
开头四句写清晨进山的场景:上百座城门般的山峦近在咫尺,晨雾如牛奶般在山间流淌。这里用"百门"形容山势连绵,用"溶溶"形容云雾的流动感,画面感很强。
中间八句是游览过程:竹林小径曲曲折折,山沟里回荡着风水声。既有佛寺可以驻足,又有名园可以闲逛。走到高台下时,想起当年在这里长啸的隐士孙登。他弹琴时能弹出绝世之音,读易经能参透深奥道理,琴声像凤凰鸣叫般清越动听。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像嵇康、阮籍这样的名士或许能领悟其中玄机,可惜自己凡胎俗骨,不敢和他们相比。只能在山谷间漫步,捧起清泉漱口,感受这份超然物外的闲适。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个层次:
1. 对山景的生动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2. 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展现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3. 最后回归现实的谦逊,反而更显真挚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把一次普通的登山写得既有画面感又有思想深度,最后"掬流漱齿"的细节尤其生动,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山野之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