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此诗于于连横《台湾诗乘》。) 其一

消夏诗成墨未乾,秋风吹动泪阑干。
正欣辽左连城返(作者注:「闻倭人允还辽东。」),忽报台中半壁残。
墩烬葫芦明野火⑴,山崩八卦落惊湍⑵。
云林图画沙莲水⑶,如此膏腴保恐难⑷。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秋天听闻台湾被割让后的悲愤心情,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分析如下:

1. 季节与心情的反差
开头说"消夏诗成墨未干",夏天写的诗墨迹还没干透,转眼秋风就吹来了。这里用季节快速转换,暗示时局突变,带出作者突然流泪的画面,体现从悠闲到悲痛的情绪转折。

2. 喜讯变噩耗的冲击
前一句刚为辽东半岛能收回(当时清政府用钱赎回了被日本强占的辽东)而高兴,后一句立刻接到台湾大半沦陷的坏消息。这种强烈对比,就像突然挨了一闷棍,凸显了作者的震惊和痛苦。

3. 战火惨状的具象描写
用"葫芦墩被烧""八卦山崩塌"这两个具体地点,像放电影一样展现战火摧残的场景:野火在燃烧,山体滑坡冲垮河岸。这些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战争破坏力。

4. 对宝岛未来的忧患
最后提到云林、沙莲水这些台湾肥沃之地,用"膏腴"(肥沃)这个词强调台湾的珍贵。作者担心:这么富饶的宝岛,恐怕很难保住了!就像我们看到精心呵护的花园即将被毁时的揪心。

全诗通过时间对比(夏秋)、情绪反差(喜悲)、战场景观(火与崩塌)、未来忧虑四层递进,把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就像一个人突然接到家乡遭灾的消息,从不敢相信到心痛绝望的过程,让读者感受到切肤之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