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旅雁南飞为喻,描写了周员外戍守边关的艰辛和孤独,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无奈。
首联“旅雁别衡阳,天寒关路长”,开篇点题,用旅雁离开温暖的衡阳,飞向寒冷漫长的边关,比喻周员外离开家乡,奔赴遥远的戍边之地。衡阳是传说中大雁南飞的终点,这里用“别衡阳”暗示周员外离开舒适的环境,踏上充满未知的旅程。“天寒关路长”则渲染了戍边之路的艰难和漫长。
颔联“行断由惊箭,声嘶为犯霜”,进一步描写旅雁的遭遇。旅雁的飞行被突如其来的箭矢打断,声音也因为风霜的侵袭而嘶哑。这里用“惊箭”和“犯霜”比喻戍边将士面临的危险和恶劣环境,暗示周员外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危险。
颈联“罹缴无人悯,能鸣反自伤”,写旅雁被箭射中,却无人怜悯;它因为鸣叫而暴露自己,反而招致伤害。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周员外戍边遭遇的同情和无奈。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却可能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关怀,甚至因为直言进谏而招致祸患。
尾联“何如侣泛泛,刷羽戏方塘”,诗人发出感慨:与其像旅雁一样遭受磨难,不如像普通的鸟儿一样,在池塘边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周员外的劝慰,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的艺术特色:
* 比喻贴切: 全诗以旅雁喻人,将周员外的戍边生活与旅雁的南飞遭遇紧密结合,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 语言简练: 诗句简洁明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 情感真挚: 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怀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感动。
总结:
这首诗通过旅雁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既有对友人遭遇的无奈,也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王胄
王胄(558~613年),字承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润州建康城(今江苏南京),王导八世孙。隋朝大臣,文学家。少有逸才,初仕陈朝,陈亡入隋,晋王杨广引为学士。大业初年,为著作佐郎。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生性疏率不伦,自恃才高,凌傲时人。杨玄感常与交游,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谋反败亡,潜还江左,被捕坐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