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与朋友在郊外陆子和的草堂相聚后又分别的场景,充满了淡淡的离愁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
前两句"清夜岂堪别,长愁欲盖消"直抒胸臆:这样清幽的夜晚本不该分别,但长久的忧愁似乎要被这夜色冲淡了。诗人用"岂堪"表达不舍,又用"欲盖消"展现夜色的治愈力量。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景物描写聚会场景:"梅花春未折"说梅花还未完全绽放,暗示时节尚早;"丛桂赋还招"用桂花的香气比喻诗文的魅力;"白鹭暗惊棹"写划船惊动了白鹭;"青藜危度桥"描绘拄着青藜杖小心过桥的情景。这些画面既真实又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月华散芦荻,寒思莽萧萧"是点睛之笔:月光洒在芦苇丛中,寒冷的思绪如同无边的萧瑟秋风。这里用月光和芦苇营造出空旷寂寥的意境,把离别后的孤独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深沉。诗人没有直接哭诉离愁,而是通过对夜、梅、桂、鹭、桥、月、芦荻等景物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那份若有若无的忧伤。特别是"寒思莽萧萧"的结尾,余韵悠长,令人回味。
宗臣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