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道

侵星发沙河,寒风叫骚屑。
南行邯郸道,沙深马蹄没。
碛砾击车轮,硠磕声不绝。
轰然一怒掷,我骸惊欲裂。
县以山尽名,地胡犹屹𡾐。
丛台竟何有,渠水空幽咽。
因思古名都,累代生人杰。
杵臼尽客忠,罗敷完女节。
壮哉蔺相如,叱秦拌颈血。
立功拜上卿,回车甘屈折。
孰谓人素贱,乃独凭口舌。
故址我欲寻,行程不得辍。
万古苍烟中,英雄尽扃鐍。
不见抱枕翁,富贵才一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邯郸古道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荒凉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历史感慨,展现了古今沧桑的对比。

开篇写旅途艰辛:天没亮就从沙河出发,寒风呼啸。走在邯郸古道上,沙土太深连马蹄都陷进去,车轮碾过碎石发出刺耳声响,颠簸得骨头都快散架。这些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行路的艰难。

接着写眼前景象:本应因山得名的县城,如今山势却显得突兀;历史上著名的丛台遗址已荡然无存,只剩渠水呜咽流淌。这里用"竟何有""空幽咽"等词,暗示繁华不再的落寞。

然后转入历史追忆:诗人想到邯郸作为古都,曾涌现许多杰出人物——为主尽忠的程婴(杵臼)、坚守贞节的秦罗敷、不畏强秦的蔺相如。特别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回车避让廉颇"两个典故,既赞颂其智勇双全,又暗含"英雄不问出身"的感慨。

最后抒发感慨:诗人想寻访古迹却不得不继续赶路,只见苍茫暮色中,昔日英雄都已长眠。结尾用"黄粱一梦"的典故(抱枕翁),点明富贵荣华不过转瞬即逝,深化了历史虚无的苍凉感。

全诗通过"艰辛旅途-荒凉现景-辉煌历史-深沉感慨"的结构,用质朴有力的语言,将个人行旅体验与历史沉思完美结合,让读者在感受路途艰苦的同时,更体会到岁月无情的永恒主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