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婀娜当轩织诗
东南初日照秦楼,西北织妇正娇羞。绮窗犹垂翡翠幌,珠帘半上珊瑚钩。
新妆入机映春牖,弄杼鸣梭挑纤手。何曾织素让新人,不掩流苏推中妇。
三日五匹未言迟,衫长腕弱绕轻丝。绫中转蹑成离鹄,锦上回文作别诗。
不惜纨素同霜雪,更伤秋扇箧中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织布女子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她的勤劳、美丽和淡淡的哀愁。
诗的开头用对比手法:东南方朝阳刚照到秦楼(富贵人家的高楼),西北角的织布女子却已开始劳作,脸上带着娇羞。这里用"秦楼"的奢华反衬织女的朴素,用"娇羞"暗示她的年轻美丽。
接着描写织布的环境:雕花窗前垂着翡翠色的帘子,珠帘半卷用珊瑚钩挂起。这些华美的装饰物其实都是织女自己织出来的,但她自己却生活在简朴中。
中间六句生动展现织布场景:晨光透过春窗照在新织的布匹上,她灵巧的手指操纵着织机梭子。她织的素绢不比新手差,流苏花纹更是胜过其他织妇。三天织五匹布不算慢,虽然手腕都累酸了,仍坚持用细丝编织。这里用"衫长腕弱"突出她的柔弱与坚韧。
最精彩的是对织品的描写:绫罗上织出离散的鸿雁图案,锦缎里藏着回文诗般的离别相思。这两句既是写织品的精美,更是暗喻织女自己的心事——就像鸿雁分离,她的感情也充满离别之苦。
结尾点明主题:她不惜把丝绸织得如霜雪般洁白精致,却更伤感像秋扇一样被闲置箱中的命运。这里用"秋扇"典故(汉代班婕妤被冷落的比喻),暗示再精美的织物也难逃被遗忘的结局,道出了古代劳动女性共同的悲凉。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晨光中的织机,到飞舞的纤手,再到织物上的相思图案,最后定格在装满织物的箱笼。明写织布,实写人生,把劳动之美与命运之叹完美融合。最打动人心的,是那些没有直说的潜台词:织女织进了多少心事?那些精美织物最终会穿在谁身上?她自己的未来又会怎样?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