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林书院
文明尊北极,孝友播南昌。
礼法儿孙睦,雍和道路扬。
地灵浮喜气,山近接岚光。
投辖添宾榻,鸣鼙启食堂。
纸窗蒭酒响,竹径焙茶香。
克己甘藜藿,矜贫济稻粱。
时平安九族,家计庆千箱。
每听游僧说,神清鬓未霜。
礼法儿孙睦,雍和道路扬。
地灵浮喜气,山近接岚光。
投辖添宾榻,鸣鼙启食堂。
纸窗蒭酒响,竹径焙茶香。
克己甘藜藿,矜贫济稻粱。
时平安九族,家计庆千箱。
每听游僧说,神清鬓未霜。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咏华林书院》描绘了一个充满和谐、礼仪与智慧的书院景象,展现了书院中人们的品德修养和生活方式。
首先,诗人提到书院推崇文明和礼仪,尊崇北方的智慧传统(“文明尊北极”),同时也注重孝道和友爱,这些美德在南昌地区广为传播(“孝友播南昌”)。书院的子孙后代都遵循礼法,和睦相处(“礼法儿孙睦”),这种和谐的氛围甚至影响了周围的道路和环境(“雍和道路扬”)。
接着,诗人描绘了书院所处的自然环境。书院的土地充满灵气,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地灵浮喜气”),周围的山峦与岚光相接,景色优美(“山近接岚光”)。书院不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也是一个接待宾客的场所,书院的主人热情好客,为宾客准备了舒适的住处(“投辖添宾榻”),书院的生活也充满了节奏感,食堂的鼓声标志着一天的开始(“鸣鼙启食堂”)。
然后,诗人进一步描写了书院中的日常生活。纸窗内传来酒器的响声,竹径上飘着烘焙茶叶的香气(“纸窗蒭酒响,竹径焙茶香”),这些细节展现了书院中人的简朴生活与雅致情调。书院中的人们克己自律,甘于过简朴的生活(“克己甘藜藿”),同时也关心贫苦之人,慷慨地帮助他们(“矜贫济稻粱”)。
最后,诗人提到书院的和谐氛围不仅影响着内部,也惠及了周围的九族亲人,大家的生活都安稳祥和(“时平安九族”),书院的财富也丰盈充足,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家计庆千箱”)。诗人还提到,每当听到游僧讲述书院的种种美德,他感到精神清爽,仿佛连岁月都未曾在他身上留下痕迹(“每听游僧说,神清鬓未霜”)。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书院中人们的高尚品德、和谐生活以及书院对周围社会的积极影响。它不仅赞美了书院的智慧与礼仪,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王钦若
王钦若(962年—1025年),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市)人。北宋初期政治家,宋真宗时期宰相、主和势力代表。王钦若为淳化三年(992年)进士甲科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丞、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刑部侍郎等职。澶渊之战时,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与宰相寇准对立,出判天雄军。大中祥符初年,为迎合宋真宗仙道需求,伪造天书,争献符瑞,封禅泰山。他二度为相,被时人称为“瘿相”。天圣三年(1025年)卒,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因主导编纂《册府元龟》而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