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招讨王彦章铁鞭歌呈景缦楼太守
王铁枪,威名扬,十荡九决人莫当。斗鸡小儿视晋王,斩其来使如犬羊。
末帝昏乱枭鸱张,屡建奇勋匿不彰。老臣冤愤摧忠肠,授以劣卒驱沙场。
失守中都败递坊,招讨一死梁即亡。谁拾此鞭犹收藏,赤心报国金煌煌。
中都在注西南乡,递坊之镇不能详。荒祠古墓风悲凉,嗟哉梁亡,招讨不亡,人死留名鞭亦香。
令我拂拭心徬徨。凛凛犹见王铁枪。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名将王彦章的故事,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
1. 英雄形象:开篇用"王铁枪"这个外号,立刻让人想到一个威风凛凛的猛将。说他打仗十次冲锋九次都能突破敌阵,晋王(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他眼里就像斗鸡的小孩,杀了对方使者像宰羊一样干脆。
2. 忠臣悲剧:虽然战功赫赫,但末代皇帝昏庸,像猫头鹰一样凶残(枭鸱张),故意不表彰他的功劳。老将军满腔忠心却受委屈,最后还被派去带老弱残兵打仗。
3. 悲壮结局:在中都、递坊(两个地名)战败被俘,他死后后梁很快就灭亡了。这里用"招讨一死梁即亡"突出他的重要性,就像大厦的顶梁柱倒了房子就塌。
4. 精神不朽:虽然祠堂墓地荒凉,但强调"人死留名鞭亦香",他的铁鞭被人珍藏,就像他赤诚报国的心一样金光闪闪。最后作者擦拭铁鞭时,仿佛又看见将军威风的身影。
全诗用铁枪、铁鞭这些具体物件,把一位悲剧英雄写得有血有肉。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人死留名"的价值观——肉体消亡了,但精神和名声永远流传,就像铁鞭的金属光泽永不褪色。这种对气节的歌颂,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