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社纪事①
淡⑴水向南趋,乘涨多纡折⑵。
古社依上流,番社参差列。
日暮乃停骖,乍⑶望心如结。
篱缺⑷见溪光,沙岸水方齧。
谋将社寮⑸移,众番情辞切。
我与番众谋,非可一言决。
相度宜周详,经费宜樽⑹节。
暂施堤防功,且待秋潦竭。
秉烛坐中庭,劝谕均晓彻。
老番共扶携,幼番各持挈。
惇庞诚可嘉,整肃尤可悦。
忧劳长善心,此理信前哲(江宝钗编校)。
古社依上流,番社参差列。
日暮乃停骖,乍⑶望心如结。
篱缺⑷见溪光,沙岸水方齧。
谋将社寮⑸移,众番情辞切。
我与番众谋,非可一言决。
相度宜周详,经费宜樽⑹节。
暂施堤防功,且待秋潦竭。
秉烛坐中庭,劝谕均晓彻。
老番共扶携,幼番各持挈。
惇庞诚可嘉,整肃尤可悦。
忧劳长善心,此理信前哲(江宝钗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巡视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清代官员与当地原住民互动的真实场景。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旅途见闻(前8句)
作者沿着淡水河南下,看到两岸错落分布着古老的部落。傍晚停驻时,发现溪水正在侵蚀沙岸,威胁部落安全。用"心如结"形容看到危险时的揪心感受。
2.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间10句)
作者与部落民众商议搬迁事宜,强调需要周全计划和节省开支。决定先建临时堤防,等秋天水退再作长远打算。夜里点着蜡烛开会,耐心解释方案,老少村民都认真配合。
3. 感悟(最后4句)
作者被村民淳朴团结的品质感动,认为忧患能使人向善。用"扶携""持挈"等动作描写,生动展现部落互帮互助的温馨画面。
诗歌亮点:
- 用"水方齧"(水在啃咬)这样形象的比喻表现河岸侵蚀
- 记录了中国古代少有的官民平等协商场景
- "秉烛坐中庭"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
- 最后升华到"忧劳长善心"的哲理思考
这首诗可贵之处在于,既如实记录了清代台湾风土人情,又展现了官员务实亲民的工作作风,更捕捉到人性中质朴善良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