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秋夜

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零剪。
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
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
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袜棱棱寻遍。
回头曾念,几番尘梦,目断还教肠断。
叶砌层阶,霜欺馀菊,去雁应相怨。
玉漏频传,晶帘时曳,烟结香篝如霰。
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茫然。

起句与背景

“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零剪。”这几句描述了一个用过的团扇被收起后,秋夜的凉风悄然透过,带走了夏日的余温,而曾经的美丽(可能指的是夏季的美好时光)也随之消散。这里的“粉红零剪”可能指的是团扇上的花朵图案,暗示着美好的消逝。

情感与回忆

“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透过团扇,映照出的霞光被风卷起,已是冰绡般的寒冷,天色一片寒碧。这种环境下,只有愁绪可以见得。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在秋夜里的忧愁与孤独,以及这种愁绪是如何在寂静的夜晚中逐渐浮现,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内心的挣扎

“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接下来,作者写道,内心的愁绪已经习惯了双眉的紧皱,即便如此,也得坚强地面对,经历了无数次的忧虑与疲惫。这里,作者表达了面对愁绪时的坚强与自我勉励。

未来的迷茫

“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袜棱棱寻遍。”“东篱”通常指代菊花丛,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喜爱在东篱下赏菊,此处或许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词中的“路茫茫”则表明了作者对未来不知所措的迷茫,她(或他)在无尽的思念与期盼中探寻,却始终找不到答案。

回首与期盼

“回头曾念,几番尘梦,目断还教肠断。”这里,作者回顾过去的种种,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尘梦一般,虽然令人留恋,但最终却只能是断肠的回忆。这种对过去的回忆与未来的期盼,构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

当下时刻

“叶砌层阶,霜欺馀菊,去雁应相怨。”秋夜中的落叶堆积在台阶上,霜打在残菊上,离去的大雁仿佛也在抱怨这严寒。这几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寂寥与凄凉。

时间与情感

“玉漏频传,晶帘时曳,烟结香篝如霰。”时间在滴答作响的玉漏中流逝,晶莹的窗帘轻轻摇曳,香篝上的烟雾如同霰雪一般,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秋夜画卷。这里的细节描写,既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又增添了情感的细腻与丰富。

结尾与希望

“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最后,作者以明月作为情感的焦点,表达了对眼前的宁静与希望,虽然经历了许多忧愁与迷茫,但仍在月光下期待着未来的美好。这句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与期盼。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对秋夜中的景物与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在忧愁中寻求希望的灵魂,表达了在孤独与迷茫中依旧向往美好的情感。

徐灿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江南吴县(今苏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海宁陈之遴继妻。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工诗,尤长于词学。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