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净明塔》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哲理的场景,通过月夜、佛塔、金棺等意象,表达了生死、轮回和涅槃的主题。
首先,诗歌开篇描绘了月光洒满汾河,佛塔上的铃铛在寒风中发出清脆的声音。这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思考生命的真谛。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会在这里埋葬金棺?这暗示了生死的无常和轮回的必然。
然后,诗中提到“育王得道行空际,尊者飞光出指端”,这是在描绘佛陀或高僧的修行和觉悟。他们的修行超越了世俗的束缚,达到了空灵的境界,仿佛能够在空中行走,手指间能发出光芒。这是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高度赞美。
接下来,“天上凝云常覆定,人间劫火漫烧残”这两句,对比了天上的宁静和人间的苦难。天上的云层静止不动,象征着永恒和安宁;而人间却充满了劫难和毁灭,暗示了世俗的纷扰和痛苦。
最后,诗人总结道:“三千世界无留迹,聊向阎浮示涅槃。”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广阔无边的宇宙中,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最终都会归于虚无。涅槃是佛教中超越生死、达到永恒解脱的境界,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解脱和觉悟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塔、月光、金棺等意象,探讨了生死、轮回和涅槃的主题,表达了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赞美和对解脱的渴望。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张商英
(1043—1122)蜀州新津人,字天觉,号无尽居士。张唐英弟。英宗治平二年进士。调通川主簿。熙宁中以章惇荐,权检正中书礼房公事,擢监察御史里行。坐事责监荆南税。哲宗初为开封府推官,屡诣执政求进,反对稍更新法,出提点河东刑狱,连徙数路。哲宗亲政,召为右正言,迁左司谏,力攻元祐大臣司马光、吕公著等。徽宗即位,迁中书舍人,崇宁初为翰林学士,寻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与蔡京议政不合,罢知亳州,入元祐党籍。大观四年拜尚书右仆射,变更蔡京所为,为政持平。为台臣疏击出贬。后还故官职卒。谥文忠。有《神宗正典》、《无尽居士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