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朝拜昭陵
清秋寿原上,诏拜承吉卜。
尝读贞观书,及兹幸斋沐。
文皇昔潜耀,隋季自颠覆。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
仙驭淩紫氛,神游弃黄屋。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
杳杳九嵏深,沈沈万灵肃。
鸟飞田已辟,龙去云犹簇。
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士蒙景福。
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
礼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禄。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尝读贞观书,及兹幸斋沐。
文皇昔潜耀,隋季自颠覆。
抚运斯顺人,救焚非逐鹿。
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
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无疆传庆祚,有截荷亭育。
仙驭淩紫氛,神游弃黄屋。
方祗护山迹,先正陪岩腹。
杳杳九嵏深,沈沈万灵肃。
鸟飞田已辟,龙去云犹簇。
金气爽林峦,乾冈走崖谷。
吾皇弘孝理,率士蒙景福。
拥佑乃清夷,威灵谅回复。
礼承三公重,心愧二卿禄。
展敬何所伸,曾以斧山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在仲秋时节,诗人前往昭陵朝拜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英雄和孝道的敬仰之情。
首先,诗人站在秋天的寿原上,感受到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他提到自己曾经读过贞观年间的史书,如今有幸亲身前来朝拜,心中充满敬意。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读书与亲身体验,强调了实地感受的重要性。
接着,诗人回顾了历史,提到文皇(唐太宗李世民)在隋朝末年力挽狂澜,顺应天命,拯救了百姓,而不是为了争夺权力。这里,诗人赞美了唐太宗的英明和仁德,认为他是顺应天意的圣人,而非单纯的权力争夺者。
诗中还提到唐太宗得到了神明的庇佑,君臣之间和谐共治。良将和忠臣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诗人用“无疆传庆祚”来形容唐太宗的功绩流传千古,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安宁与幸福。
随后,诗人描绘了昭陵的自然景象:山峰高耸,神灵肃穆,鸟飞龙去,金秋的气息弥漫在林间。这些景象不仅烘托出昭陵的庄严,也象征着唐太宗的英灵与天地共存。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孝道的理解。他认为,皇帝以孝治国,百姓也因此蒙受福泽。诗人自己虽然职位不高,但心怀敬仰,愿意以虔诚的心态去朝拜。他感到自己虽然无法与历史上的伟人相比,但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先贤的敬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自然和孝道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唐太宗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在朝拜过程中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孝道的力量。
权德舆
权德舆(759年-818年), 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