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中送别

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离家五年的战士,在边关送别战友时的复杂心情。全诗用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军人最真实的家国情怀。

前两句"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说:我已经离家五年了,今天在寒冷的边关送你离开,连佩刀都冻得冰凉。这里用"宝刀头"这个细节,既点明军人身份,又暗示边关的艰苦环境。

中间四句是整首诗的核心:"想知道我们是不是同生共死的兄弟?何必问我是走是留这种问题?我拄着拐杖打仗只为洗雪国耻,拿着武器拼命也不是为了当官。"这几句说得特别硬气,把军人那种不计个人得失、只为报效国家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特别是"横戈原不为封侯"这句,直接否定了功名利禄的追求。

最后两句很感人:"如果老家亲人问起我,就说我惭愧,边关的战事还没结束。"这句话透着无奈和自责,明明已经离家五年,却因为战事未平不能回去,觉得对不起家人。但正是这种"愧",反而更显出他的责任感。

整首诗好就好在真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是一个老兵的大实话:想家,但更想完成任务;重情义,但更重责任。这种朴实无华却充满力量的表达,正是军人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

袁崇焕

(1584—1630)明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初擢兵部职方司主事。超擢佥事,监关外军,筑宁远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启六年,击退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升辽东巡抚。次年,击退皇太极进攻,时称“宁锦大捷”。以不为魏忠贤所喜,乞休归。崇祯元年召还,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二年,后金兵入关,威胁北京,崇焕千里赴援。崇祯帝中反间计并听信谗言,以谋叛罪下崇焕狱,磔死。有《袁督师遗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