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汪遁斋二十四韵
诗礼趋庭日,风尘筮仕辰。
献荆思报国,捧檄冀荣亲。
肇典丹阳校,旋苏海邑民。
渔盐千古旧,弦诵一朝新。
浩荡王纲解,艰虞国步屯。
遂令娱綵士,几作负羁臣。
天地裨忠孝,云山获隐沦。
陶潜犹纪晋,黄绮肯归秦。
体病相如渴,家伤原宪贫。
将何具甘旨,并□窘晨昏。
善事行惊俗,高居德照邻。
儒言存道脉,野趣任天真。
里巷称耆艾,乡邦礼缙绅。
时方瞻故老,世忽哭斯人。
莫驻桑榆景,翻全宠辱身。
声名应不泯,传播必殊伦。
循吏光前史,文场殿后尘。
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
有客含情切,长涂洒泪频。
知心遗鲍叔,交谊失陈遵。
零落今如是,襟怀孰可陈。
未悬徐墓剑,空忆汉江纶。
独立西风里,老吟东海滨。
此生何所托,歌罢复沾巾。
献荆思报国,捧檄冀荣亲。
肇典丹阳校,旋苏海邑民。
渔盐千古旧,弦诵一朝新。
浩荡王纲解,艰虞国步屯。
遂令娱綵士,几作负羁臣。
天地裨忠孝,云山获隐沦。
陶潜犹纪晋,黄绮肯归秦。
体病相如渴,家伤原宪贫。
将何具甘旨,并□窘晨昏。
善事行惊俗,高居德照邻。
儒言存道脉,野趣任天真。
里巷称耆艾,乡邦礼缙绅。
时方瞻故老,世忽哭斯人。
莫驻桑榆景,翻全宠辱身。
声名应不泯,传播必殊伦。
循吏光前史,文场殿后尘。
遗音悲贾鵩,绝笔叹姬麟。
有客含情切,长涂洒泪频。
知心遗鲍叔,交谊失陈遵。
零落今如是,襟怀孰可陈。
未悬徐墓剑,空忆汉江纶。
独立西风里,老吟东海滨。
此生何所托,歌罢复沾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好友汪遁斋而作,通过回顾汪遁斋的一生,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其品格的赞美。
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
1. 生平回顾:开头部分描写汪遁斋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诗礼趋庭日"),成年后步入仕途("风尘筮仕辰")。他为官清廉,在丹阳和海邑任职时,既尊重当地传统("渔盐千古旧"),又推行教化("弦诵一朝新")。
2. 乱世坚守:诗中提到国家动荡("浩荡王纲解"),但汪遁斋始终保持忠贞("天地裨忠孝")。这里用陶渊明和黄绮的典故,赞美他像这些古代贤人一样坚守节操。
3. 清贫生活:描写汪遁斋晚年生活困顿("家伤原宪贫"),但仍保持高尚品德("高居德照邻")。他坚持儒家思想("儒言存道脉"),又保持自然本性("野趣任天真")。
4. 社会评价:当地百姓和士绅都尊敬他("里巷称耆艾,乡邦礼缙绅"),突显他在乡里的威望。
5. 深切哀悼:后半部分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用"贾鵩"(汉代贾谊)和"姬麟"(孔子获麟)的典故,暗喻汪遁斋的去世是重大损失。作者反复描写自己流泪("长涂洒泪频")、独自伤怀("独立西风里")的场景,感情真挚动人。
6. 人生感慨:结尾"此生何所托,歌罢复沾巾"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叹,以及对逝去知己的无限怀念。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清廉正直的官员形象
- 通过具体生活细节展现人物的高尚品格
- 将个人哀思与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相结合
- 善用历史典故,使个人情感具有普遍意义
- 语言质朴但感情深沉,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诗中"声名应不泯,传播必殊伦"等句,既是对逝者的评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人生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