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睢阳庙

禄山陷两京,唐室势如沸。
玄元庙一哭,义声震天地。
誓死守孤城,非云事必济。
自覆潼关师,乘舆久奔避。
贼议图江淮,凭兹一旅制。
不然鼓而南,谁断其右臂?
惜乎四百战,食尽终颠踬。
城陷逾三日,援师镐始至。
杀贼虽无成,藉以卫神器。
从此朔方兵,收京功乃遂。
赫赫精忠祠,允宜祀百世。
黄巾遍郊坰,明季遭倾毁。
吕侯还旧观,匪曰穷奇丽。
偶客梁宋间,抠衣拜阶戺。
冕旒坐中央,左右南雷侍。
动我忠义心,一消疲苶气。
剔藓读残碑,岘山同堕泪⑴。

现代解析

这首《谒睢阳庙》通过描绘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睢阳保卫战,展现了将领张巡、许远等人的忠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畏牺牲、坚守孤城的敬佩之情。

诗词开篇提到安禄山攻陷唐朝两京(长安和洛阳),唐朝的局势岌岌可危,国家动荡不安。在这样危难的时刻,张巡等人在睢阳城誓死抵抗,虽然明知可能无法成功,但他们依然选择坚守,阻止叛军进一步南下。他们的义举震动了天地,成为了忠义的象征。

接下来,诗词描述了睢阳城的惨烈战斗。张巡等人与叛军进行了四百多次战斗,最终因粮草耗尽而失败,城池被攻陷。然而,他们的抵抗为唐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后续的援军能够逐渐收复失地。尽管他们未能亲自击败叛军,但他们的牺牲为唐朝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诗词的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对张巡等人的崇敬之情。他提到,尽管睢阳庙在历史的长河中曾遭到破坏,但后人仍然修复了它,用以纪念这些忠诚的将士。作者在参观睢阳庙时,感受到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力量,这种忠义精神让他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慰藉。

最后,作者在庙中细读残破的碑文,感慨万千,仿佛与古人一同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不仅是对张巡等人的追思,也是对他们精神的传承与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睢阳保卫战的壮烈场景,歌颂了张巡等人的忠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深敬意。同时,诗词也传递了一种信念: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坚守正义与忠诚的精神也能够激励后人,成为历史的丰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