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白云山人夜坐山人将归天台即席赋此送之

桫椤树头月皎皎,共坐论诗天欲晓。大星飞落沧江前,小虫啼遍墙根草。

我爱高人白云姿,对客长赋白云辞。漫游群仙白银阙,拾得碧海珊瑚枝。

又载云軿下尘世,凉飙微动青霞袂。一声铁笛彻长霄,鸾凤和鸣满云际。

高人读律仍读书,白头在堂辞我归。殷勤綵服寿春酒,江城八月秋晖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隐士"白云山人"深夜畅谈后依依送别的场景,充满了仙气飘飘的浪漫色彩。

开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拉开序幕:月光洒在桫椤树上,两人谈诗到天将破晓,这时有流星划过江面,草丛里虫鸣声声。这些自然意象烘托出超脱尘俗的意境。

中间八句集中展现"白云山人"的仙人气质。诗人用"白云"这个核心意象反复渲染:既形容山人如云般高洁的品格,又描写他遨游仙宫、采集珊瑚的神奇经历。"铁笛""鸾凤"这些仙界元素,配合"云軿"(仙车)、"霞袂"(云霞衣袖)的细节,把归程写得如同神仙下凡。

最后四句回到现实场景:这位饱读诗书的高人因家中老母需要照料("白头在堂")而告辞。诗人想象他穿着彩衣为母亲祝寿的场景,用八月江城明亮的秋阳作结,在仙气中注入人间温情。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隐士比作游走于仙凡之间的云中客,既展现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又不忘人间孝道。那些流星、铁笛、鸾凤等意象看似奇幻,实则都是用来赞美友人高洁品格的比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以仙喻人"的独特审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