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了一段漫长艰辛的旅途。前两句用数字具体化路程的遥远:走了22天的险峻山路("鸟道"形容山路像鸟飞过的路径一样高险),沿途听着江水奔流了1100里。后两句写出旅程的未完成感:江水声都听厌了,路却还没走完,翻过西山还要再走7天。
全诗妙在三点:
1. 用数字制造反差,"22天""1100里"的庞大数字与"还没走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旅途的煎熬。
2. "江声听尽"四字很生动,让人联想到旅人每天听着相同的水声,走到麻木的状态。
3. 最后"西去出山"突然拉远镜头,仿佛在说:你以为快到了?其实才刚完成四分之三。这种"永远走不完"的感觉,正是长途行者最真实的疲惫。
全诗没有直接说苦说累,但通过数字对比和声音描写,让读者自然体会到那种望不到头的跋涉感,就像现代人坐长途火车看里程表时的心理状态,非常接地气。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