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通过对比贤者和圣人的不同态度,探讨了人生的选择和命运的无常。
首先,诗人提到“贤者不饱食,何为仕与农”,意思是贤者并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他们不会为了吃饱饭而去从政或务农。这说明贤者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接下来,“圣人不诡时,何为世所宗”是说圣人不会违背时势,他们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因此被世人所尊敬。这强调了圣人智慧与时代相契合的重要性。
然后,诗人指出“显晦既有因,盛衰亦偶逢”,意思是人生的显赫与隐晦、兴盛与衰败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但也有偶然的因素。这表达了人生起伏不定的现实。
最后,“先秋而后春,俄顷自雍容”描绘了时间的流转,秋天过去春天到来,一切都在瞬间变化,但圣人和贤者却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这体现了他们在面对变化时的淡定与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贤者和圣人的对比,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选择和命运的变化中,应该注重精神追求,顺应时势,接受人生的起伏,并保持从容的态度。这种智慧对于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