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和李谪仙

支郎遁沃洲,江州司马记中求。
归帆拂天姥,杜陵野老诗中睹。
万山从此空纵横,截天拔出东南城。
势如周王坐镐京,臣妾亿兆心皆倾。
太白平生慕东越,梦里分明招日月。
上山日在山,渡溪月在溪。
山灵为白道其路,山鬼不敢当前啼。
列宿手可摘,天街足可梯。
山头见抱犊,云中看养鸡。
或行或息兴靡定,倏而朝兮倏而暝。
银潢万丈飞来泉,玉虹挂在丹崖巅。
采黄精以沾露,寻紫芝以踏烟。
子乔既朽,赤松亦摧。
王母老死,蟠桃不开。
金银之气固自有,何所得置仙人台。
膏吾车兮秣吾马,御风坐我兮天姥下。
鸣鸡哑哑杂纺车,山人户户皆桑麻。
谪仙乃狂客,一梦千载令人嗟。
昔高堂之想像,即天姥之云霞。
古来好事多若此,茫茫总是江河水,东鲁诸公望汝还。
三百酒杯一口间,却笑梦中吟好山。
呜呼,峨眉亭前秋水色,使我空忆公容颜。

现代解析

这首《追和李谪仙》是一首充满浪漫想象力的诗,通过追随李白(谪仙)的足迹,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和仙人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既有对李白豪放诗风的致敬,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开篇的山水意境
诗的开头提到“支郎遁沃洲”“江州司马记中求”,借用历史人物和地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诗人仿佛在追寻李白的足迹,通过“归帆拂天姥”“杜陵野老诗中睹”等句子,将读者带入一个神话般的山水世界。这里的“天姥山”是李白诗中常出现的名山,象征着高远和自由。

2. 夸张的想象与豪迈的气概
诗中用“万山从此空纵横”“截天拔出东南城”等夸张的比喻,形容山势的雄伟,仿佛群山在诗人笔下有了生命。接着用“周王坐镐京”的典故,比喻天姥山如同古代帝王般威严,让人心生敬畏。这种写法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体现了诗人豪放的胸怀。

3. 对李白梦境的再现
诗中提到“太白平生慕东越,梦里分明招日月”,直接呼应李白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想象李白在梦中与日月对话,与山灵、山鬼相遇,甚至能“手摘列宿”“足登天街”,极尽浪漫之能事。这些描写既是对李白诗风的模仿,也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4. 仙人与凡尘的对比
诗中提到“子乔既朽,赤松亦摧”,借用古代仙人的故事,暗示长生不老的虚幻。即使传说中的仙人如王子乔、赤松子也会老去,王母的蟠桃也不再开花,但诗人认为“金银之气固自有”,真正的仙境或许就在心中。这种思考带有一定的哲理,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5. 回归现实的感慨
诗的结尾从梦境回到现实,“鸣鸡哑哑杂纺车,山人户户皆桑麻”,描绘了一幅平凡而宁静的田园画面。诗人感慨“谪仙乃狂客,一梦千载令人嗟”,既表达了对李白才华的钦佩,也暗含对人生短暂的叹息。最后以“峨眉亭前秋水色,使我空忆公容颜”作结,留下淡淡的惆怅,让人回味无穷。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融合了浪漫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诗人通过追随李白的足迹,不仅再现了天姥山的神奇景象,还表达了对自由、超脱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仙境虽美,但平凡的生活同样值得珍惜。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深远,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细腻的情感,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