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先高题漱玉轩
二龙触斗一不支,化为怪石檐之垂。
神泉内溢石齿迸,漱激犹作琼瑶飞。
琴高赤鳝或在迩,借我一跨邀安期。
远来相就盥灵液,六腑共浥清凉滋。
玉泉细度玉楼去,不碍丹元中守威。
黄金堤边审依护,视之则微听则希。
俯窥溟渤正澄澹,海若仰望朱灵旗。
彼妄人子誇饮玉,死诳愚妇何所稽。
何如随我饮此水,辨玉别石俱忘机。
真忘乃是大奇事,身可如木心可灰(同上书册五页三一九七)。
神泉内溢石齿迸,漱激犹作琼瑶飞。
琴高赤鳝或在迩,借我一跨邀安期。
远来相就盥灵液,六腑共浥清凉滋。
玉泉细度玉楼去,不碍丹元中守威。
黄金堤边审依护,视之则微听则希。
俯窥溟渤正澄澹,海若仰望朱灵旗。
彼妄人子誇饮玉,死诳愚妇何所稽。
何如随我饮此水,辨玉别石俱忘机。
真忘乃是大奇事,身可如木心可灰(同上书册五页三一九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奇幻场景,同时蕴含了道家超脱物外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神奇的画面感(前八句)
开头用"二龙打架化为石"的生动比喻,描写屋檐下怪石嶙峋、泉水飞溅的景象。诗人想象自己能像仙人琴高那样骑着赤鳝(传说中仙人的坐骑),邀请安期生(著名仙人)一起来喝这神奇的泉水。这里用"琼瑶飞"形容水花像美玉般晶莹,用"六腑清凉"形容泉水沁人心脾的感受。
2. 修道的隐喻(中间六句)
"玉楼""丹元"都是道家术语,暗示修炼内丹。诗人说这泉水能洗涤身心,让人保持内心清明("中守威")。用"黄金堤""溟渤海"的宏大景象,对比强调修道要注重细微之处("视微听希"),就像俯看平静大海时能察觉海底的奥秘。
3. 批判与超脱(最后六句)
讽刺那些吹嘘"饮玉长生"的骗子欺骗愚民,提出真正的修行是像自己这样饮用自然泉水,达到"辨玉别石俱忘机"的境界——即忘记物质差别,甚至忘记自己在修行("身如木心似灰"),这才是最高明的状态。
全诗妙在将奇幻的想象(龙化怪石、骑鳝邀仙)与深刻的哲理(去伪存真、物我两忘)完美结合,用泉水比喻修心过程,最后点明: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外在神奇,而是回归自然本真。
闻九成
闻九成,馀杭(今浙江馀杭西南)人(《洞霄诗集》卷三)。今录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