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众人拜谒启母祠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生的感慨。
首联“閟宫凌紫微,芳草闭闲扉”描绘了祠堂高耸入云、庄严肃穆的景象,但祠堂的门扉紧闭,周围长满芳草,暗示这里已经很久无人问津,给人一种荒凉寂寥之感。
颔联“帝子复何在,王孙游不归”由景及情,诗人联想到传说中的帝子(可能指启母)如今在哪里呢?而那些曾经的王孙贵族也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不再归来。这两句充满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叹息。
颈联“春风鸣玉佩,暮雨拂灵衣”转而描写祠堂周围的自然景象:春风吹拂,仿佛能听到玉佩清脆的声响;暮雨淅沥,轻轻抚摸着祠堂的灵衣。这两句以动衬静,用春风暮雨的轻柔衬托祠堂的寂静,同时也赋予祠堂一种灵动的神秘感。
尾联“岂但湘江口,能令怀二妃”是诗人的感慨:不仅仅是湘江口能让人怀念舜帝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眼前的启母祠同样能引发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思。这两句将启母与二妃相提并论,突出了启母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深化了全诗怀古伤今的主题。
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通过对启母祠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诗人将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生的短暂。
崔曙
崔曙(?—739年),一作署,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人 ,唐朝状元、诗人。崔曙自幼失去双亲,可谓备尝人世艰难困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曙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第一名,又在殿试中作《奉试明堂火珠》诗。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官授河内县县尉。可惜,第二年,崔曙就病故了。崔曙死后只留下一女,名叫“星星”,世人皆以为“曙后一星孤”是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