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是中无作者,万物将安休。
指与非指喻,相去何短修。
死岂遂知归,滑疑终悠悠。
明照非天均,因是焉足由。
譬之千万派,到海声俱收。
声消不是海,是海行倾湫。
一切悉意言,过此谁与俦。
吾思道在迩,作止空相尤。
要以解粗识,聊当圣贤谋。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借用了庄子"庄周梦蝶"的典故,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全诗核心在探讨"真实与虚幻"的哲学命题。开头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提出疑问:当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时,到底谁是主体?这里暗示我们认知的世界可能只是幻象。

中间部分用"指与非指"(概念与实际事物)、"千万条河流归海"等比喻,说明语言概念与真实存在之间的差距。就像千万条河流入海后都失去了各自的声音,我们用语言描述世界时,真实的本质其实已经改变了。

最后诗人提出:所谓的"真理"可能就在眼前,但我们总在空谈概念。他建议放下固执的认知方式("解粗识"),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这才是圣贤的智慧。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日常意象(梦、河流、大海)讲解深奥哲理
2. 打破我们对"真实"的固有认知
3. 提倡超越语言概念的思维方式
4. 结尾给出实用建议:不要被表面认知局限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有价值:提醒我们保持思维开放性,意识到我们的认知可能只是"其中一种版本"的真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