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杂诗 其二

山行不逢人,尚余豺虎迹。
下马读残碑,道旁小歇息。
乡人荷担来,累累此何物。
前肩挂髑髅,后担束骸骨。
为言荒村中,狼藉无人恤。
官局论斤买,易米计亦得。
败骼搀牛羊,真伪孰能别。
山南净慈旁,山北栖霞侧。
荒冢何纷纭,千魂共一穴。
岂无忠与贞,岂无豪与杰。
身后谁得丧,都付一丘貉。
俯首念妻孥,泪下衣襟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或灾荒年代里触目惊心的场景,通过几个画面揭露了乱世中生命的卑微。

诗人独自在山间行走,路上看不到活人,只有野兽的足迹。他在路边下马休息时,看到一块残缺的石碑。这时一个挑着担子的老乡经过,担子前后都堆满了人骨——前面挂着骷髅头,后面捆着人骨架。老乡解释说,这些骨头是从荒村里收集来的,死者无人安葬。官府按斤收购人骨(可能用于制药或肥料),老百姓用骨头换点米粮勉强活命。人骨里还混着牛羊骨头,根本分不清真假。

诗人想到山南山北的寺庙旁,到处都是胡乱掩埋的乱葬坑,成千上万的亡魂挤在一起。他悲愤地感叹:这些死者中难道没有忠臣义士?难道没有英雄豪杰?可死后都一样成了无名枯骨。最后想到自己的妻儿也可能面临这样的命运,不禁泪湿衣襟。

这首诗的震撼力在于:
1. 用老乡"卖人骨"这个具体场景,直观展现乱世的残酷
2. 通过"忠贞豪杰与普通人同葬乱坟"的对比,表现死亡对所有人的平等剥夺
3. 结尾从社会惨状联想到个人命运,让读者更能共情
4. "千魂共一穴"的夸张描写,突出生命的集体性悲剧

诗人没有直接说"世道太惨",而是用捡骨头换米、真假难辨的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绝望。这种写实中带着沉痛的笔法,比直接哭喊更有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