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高
望嵩岳兮乃在伊,洛之浦箕颍之隈。
巃嵷万仞何奇哉,盘礡中原横九垓。
阴阳昏晓多变态,吐吞日月相萦回。
翠屏孤耸排丹嶂,二室东西宛相向。
诸峰却立如欲摧,削出芙蓉千万状。
紫峰高处从中起,瑶台绀宇白云里。
古松偃蹇不知年,溪流惟见石齿齿。
有峰六十信插天,森森剑戟白蜿蜒。
玉女青童递隐见,紫微黄盖生云烟。
上有三花之古树,下有百丈之飞泉。
晴空片片洒寒雪,飞萝悬泻如珠连。
我欲乘风到绝巅,恨无羽翰愁攀缘。
策杖徘徊日将午,倏忽阴雷散轻雨。
长风为我捲浮云,飞来倒挂岩前树。
振衣宛转陟层巅,四顾茫茫小寰宇。
神僧面壁人不知,仙子吹笙鹤自舞。
即欲举手探月窟,广寒彷佛见银阙。
醉把金壶餐绮霞,坐看玉镜邀明月。
入石室,卧云门,划然长啸如雷奔。
山鬼倚岩笑,山鸟绕树喧。
灵怪恍惚不可测,更从何处问真源。
君不见周家申甫原非偶,诗云岳降理或有。
又不见卢鸿岩下草生春,卜居偏傍洗耳人。
吁嗟乎。
灵山自是毓精英,古来高士留其名。
秀色揽结真堪挹,而我岂终轩冕者。
红尘白马竟何为,不如栖息此山下。
出山日落迷烟雾,回首恐失桃源路。
他年倘得伴松筠,买山还许留诗赋。
巃嵷万仞何奇哉,盘礡中原横九垓。
阴阳昏晓多变态,吐吞日月相萦回。
翠屏孤耸排丹嶂,二室东西宛相向。
诸峰却立如欲摧,削出芙蓉千万状。
紫峰高处从中起,瑶台绀宇白云里。
古松偃蹇不知年,溪流惟见石齿齿。
有峰六十信插天,森森剑戟白蜿蜒。
玉女青童递隐见,紫微黄盖生云烟。
上有三花之古树,下有百丈之飞泉。
晴空片片洒寒雪,飞萝悬泻如珠连。
我欲乘风到绝巅,恨无羽翰愁攀缘。
策杖徘徊日将午,倏忽阴雷散轻雨。
长风为我捲浮云,飞来倒挂岩前树。
振衣宛转陟层巅,四顾茫茫小寰宇。
神僧面壁人不知,仙子吹笙鹤自舞。
即欲举手探月窟,广寒彷佛见银阙。
醉把金壶餐绮霞,坐看玉镜邀明月。
入石室,卧云门,划然长啸如雷奔。
山鬼倚岩笑,山鸟绕树喧。
灵怪恍惚不可测,更从何处问真源。
君不见周家申甫原非偶,诗云岳降理或有。
又不见卢鸿岩下草生春,卜居偏傍洗耳人。
吁嗟乎。
灵山自是毓精英,古来高士留其名。
秀色揽结真堪挹,而我岂终轩冕者。
红尘白马竟何为,不如栖息此山下。
出山日落迷烟雾,回首恐失桃源路。
他年倘得伴松筠,买山还许留诗赋。
现代解析
这首《嵩山高》用充满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嵩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恨无羽翰愁攀缘"):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嵩山的高大险峻,说它像盘踞在中原的巨龙。山间景色变化多端,有吞云吐雾的奇观,山峰像削出来的芙蓉花一样美丽。特别描写了山顶的瑶台、古松、飞泉等景观,用"玉女青童""紫微黄盖"等神话意象增添仙气。诗人想乘风登顶,却苦于没有翅膀,暗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第二部分("策杖徘徊日将午"到"更从何处问真源"):
写诗人登山过程中的奇幻体验。阴晴变化的天气中,他最终登上山顶,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渺小。这里出现了神僧面壁、仙子吹笙等道教元素,诗人幻想触摸月宫、醉饮彩霞,在石室中长啸,听到山鬼山鸟的回应,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神秘氛围。
第三部分("君不见"到最后):
诗人通过两个历史典故(周代贤臣申伯/仲山甫降生嵩山、唐代隐士卢鸿在嵩山隐居),点明嵩山是孕育英才的灵山。最后直接抒发感慨:与其在官场奔波(红尘白马),不如隐居山下。结尾"桃源路"的比喻,再次强调了对远离尘世生活的渴望。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实景与幻想交融的写法,比如把飞瀑比作"晴空洒寒雪",把山势比作"剑戟白蜿蜒",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诗人通过"我欲""醉把"等主观感受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跟着他进行了一场奇幻的山间漫游。核心思想是借嵩山美景,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