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岭

积翠远成岭,瞻高近无路。
蚁穿方右旋,螺盘忽左顾。
层冰惨不春,亭午冻犹冱。
倚天石僵立,拂地云暗度。
溪深下闻声,竹密上防露。
三休惜双屐,一让枉百步。
平生与世拗,兹行若予悟。
江湖胡不归,戎马正多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拗岭》描绘了作者攀登险峻山岭的经历,并借此抒发了人生感悟。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写登山之难 开篇用"积翠远成岭"展现远山苍翠的壮阔,但走近却发现"无路"可走。接着用"蚁穿""螺盘"两个生动的比喻,形容山路像蚂蚁爬行般曲折、像螺壳纹路般盘旋,忽左忽右让人晕头转向。"层冰""冻冱"描写严寒环境,连中午都结着冰;"石僵立""云暗度"则用拟人手法表现山石如僵立的巨人,云雾像幽灵般贴着地面游走,营造出阴森压抑的氛围。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山间细节 诗人捕捉到两个精妙瞬间:溪水藏在深谷只闻其声,竹林茂密得仿佛要把露水抖落在人身上。这些细节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幽深与湿冷。"三休""一让"则直接写登山者的疲惫——每走三步就要休息,稍微让个路就得绕行百步,夸张手法凸显山路之险。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抒人生感悟 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由登山联想到人生。他自嘲性格像这座"拗岭"一样固执("平生与世拗"),却在攀登中获得顿悟。最后两句发出灵魂拷问:江湖那么自由为何不归隐?答案藏在"戎马多故"四字中——战乱时代根本无处可逃。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让整首诗从写景变成了时代困境的隐喻。

诗歌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每个比喻(如蚁穿、螺盘)都像电影特写镜头 2. 双重隐喻:既写实又写意,山路的"拗"也是诗人性格和时代命运的"拗" 3. 反差艺术:前文极力渲染山势险恶,结尾却突然变得通透,形成思想上的跌宕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感受到登山的惊险刺激,又能体会到作者在困境中的思考——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难关时,那些挣扎与顿悟的瞬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