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三国时期曹操赎回蔡文姬的故事,但背后藏着对曹操复杂人格的讽刺。
前两句说曹操花大价钱赎回蔡文姬(蔡姝),看似展现了他重情重义的一面("高义古今无")。但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到曹操后来杀害孔融(北海)两个年幼儿子的事——当年他能为才女一掷千金,转头却对无辜孩童毫不留情。
诗人用"王髦剑"这个典故(曹操曾因猜忌杀害献刀的王髦)暗示其多疑残暴的本性。最后用"何曾贳两雏"(哪曾放过两个孩子)的反问,戳破了曹操"高义"的假象。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历史人物表面仁义与内在冷酷的矛盾,提醒读者不要被表象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