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家更

惊风匿白日,山深路如漆。乌店灰烬余,一二破土室。

老叟迓客坐,欲语神惨栗。自言就木年,平头六十一。

有男己娶妇,菽水欢绕膝。更有乳下孙,调弄慰衰疾。

昨月寇突至,仓猝生离别。我老骨髓乾,欲逃逃不脱。

长跪乞贼怜,股悚甘嗔喝。筛簸我稻粱,颠倒我裋褐。

一棺久待死,斧作薪柴艺。胆裂潜吞声,贼去幸复活。

近稍集流亡,初从乱离说。云我子恋妇,十步每九蹶。

更有襁褓儿,呱呱难舍决。大半落贼手,残害为异物。

敢望骨肉欢,异时聚蓬筚。但愿抚其尸,一洒眼中血。

天明叟出门,扶杖寻儿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普通家庭的悲惨遭遇,通过一位61岁老人的口吻,展现了战争对平民的摧残。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环境描写(开头4句):用"惊风匿白日"营造压抑氛围,破败的乌店和土屋暗示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

2. 老人自述(中间大部分):老人原本过着含饴弄孙的平静生活,但敌军突然来袭。他因年老无法逃跑,只能跪地求饶,眼睁睁看着敌人抢粮食、毁衣物,连为自己准备的棺材都被劈成柴火。最痛心的是得知儿子因舍不得妻儿,带着婴儿一起逃亡,最终很可能都遇害了。

3. 结尾行动:天亮后老人挂着拐杖出门寻找儿子的尸骨,这个动作描写格外令人心酸。

诗歌的感染力在于: - 用具体细节展现战争残酷:抢粮食、毁棺材这些生活化的细节,比直接写杀戮更有冲击力 - 强烈的对比:从"菽水欢绕膝"的天伦之乐到"寻儿骨"的家破人亡 - 克制的语言:老人叙述时没有过度煽情,但"但愿抚其尸"这样朴实的愿望更显悲痛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大动荡中,最受伤的永远是普通百姓。老人一家的遭遇,是千千万万战乱家庭的缩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