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二十六首

古冢不为家,渔翁举棹出芦花。
湛水无风江月迥,长空撒尽暮天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江湖暮色图,传递出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

前两句"古冢不为家,渔翁举棹出芦花"用对比手法展开:古老的坟墓不是永久的归宿(暗示人生无常),而渔翁划着小船从芦苇丛中悠然出现。这里渔翁的形象代表着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后两句"湛水无风江月迥,长空撒尽暮天霞"转入景物描写:平静无波的江面映照着遥远的月亮,傍晚的天空铺满绚烂的晚霞。这两个画面看似简单,却通过"无风"和"撒尽"的用词,营造出天地间空灵开阔的意境。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渔翁、江水、月亮、晚霞这些寻常景物,组合出一个超越现实的意境。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让读者在画面中自然感受到:生命应当像渔翁般自在,像江月般澄明,最终与天地融为一体。这种不说破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意在言外"的魅力所在。

释嗣宗

释嗣宗(?~一一五三),号闻庵,俗姓陈,徽城(今安徽歙县)人。幼业经圆具,冠依妙湛慧禅师。后谒宏智正觉禅师,蒙印可。出住普照,徙善权、翠岩,迁庆元府雪窦寺。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三十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