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设诸塔

一龛深巷峙突兀,中瘗千年壮士骨。
精魂凛凛石莪莪,题额犹存半磨没。
当年窟室事何如,尺剑芒寒巧寊鱼。
崇朝举国还公子,片刻成功报伍胥。
我读龙门刺客传,夜深雨急灯光颤。
毛发森动心为惊,就中毕竟公其选。
一死壮夫何代无,偏教佳话留句吴。
白屋几家邻狗屠,红墙三尺集妖巫。
吁嗟乎,泰伯家风顿非旧,骨肉相夷谁执手。
至今翻并让王祠,孤堆亭亭永不朽。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悲壮的刺客故事,通过历史遗迹抒发对侠义精神的赞叹和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前四句描写了一座深巷中突兀耸立的古塔(或墓塔),里面埋葬着千年前的壮士遗骨。石像威严挺立,但题写的匾额已经模糊不清——这里用沧桑的景物暗示一段被时间掩埋的英雄往事。

接下来用"窟室""尺剑"等意象还原了刺客行刺的场景:在幽暗的密室中,寒光闪闪的短剑像鱼一样灵巧出击。这个壮士用生命完成了对公子(可能指春秋时期的公子光)的承诺,替伍子胥报了仇。

诗人说自己读《史记·刺客列传》时,深夜的急雨让灯光摇曳不定,读得毛骨悚然。在众多刺客中,这位壮士(专诸)尤其令人敬佩。后文感叹:历代都不缺舍生取义之人,但唯有专诸刺吴王的故事在吴地流传最广。

最后笔锋一转,借古讽今:如今普通百姓与屠狗之辈为邻,神圣的祠堂被巫蛊之术占据。诗人痛心泰伯(吴国始祖)传承的礼让家风已不复存在,亲人之间都互相伤害。唯有这座孤零零的纪念塔,依然挺立着见证着不朽的侠义精神。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既歌颂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古典侠义,又批判了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那座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古塔,正是对渐行渐远的传统美德的一种坚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