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送天钵长老(若冲 北京作)

江无(四库本作吴)行化久,法眼众推尊。
不惮南来远,缘从北请频。
潮音振祖道,朔土辟宗门。
有授传高弟,无遮接下根。
慈航拯群溺,慧日破重昏。
老守心迷钝,求师求一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德高望重的佛教长老(天钵长老)的作品,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其弘法精神的敬佩。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长老的地位与付出
前四句说这位长老在江南(或吴地)教化众生多年,因佛法造诣深厚备受推崇。他不辞辛劳从北方应邀南下讲法,说明他为了传播佛法不怕路途遥远。

2. 弘法的具体贡献
中间四句用比喻手法描写他的作为:像海潮般振兴佛教传统(潮音),在北方开辟修行道路(朔土);既培养高水平弟子(高弟),也平等接纳根基浅的信众(下根)。后两句更形象——他的慈悲像渡船拯救溺水者(群溺),智慧如阳光驱散黑暗(重昏)。

3. 作者的真诚求教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作者自谦是个愚钝的地方官(老守),恳请长老给予点拨(一言),这种谦虚态度反而衬托出长老的德高望重。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潮音""慈航"等生活化比喻,把抽象的佛法精神转化为看得见的画面。最打动人的是结尾——一位官员放下身份向修行者求教,展现了真正的智慧超越世俗地位,任何人都需要精神指引。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