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蜀山挽陈振春

桴鼓言行海上编,鸿邻待拯去欣然。
眉间精悍方山子,春尽欢谈麻步川。
沘水涧槃君啸傲,蜀峰阿阁我流连。
经秋重过鹿门月,云散烟销已矣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友人陈振春而作,通过回忆与友人的交往片段,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桴鼓言行海上编,鸿邻待拯去欣然"回忆了友人生前的豪迈形象——他像战鼓一样言行有力,像海上编舟一样胸怀广阔,总是乐于帮助他人("鸿邻待拯"),带着欣然的态度离去。这里用生动的比喻勾勒出一个热心助人的义士形象。

颔联"眉间精悍方山子,春尽欢谈麻步川"继续刻画友人外貌特征:眉宇间透着精明强悍("方山子"是苏轼笔下豪侠的代称)。在春天将尽时,他们曾在麻步川畅快交谈,这个温馨的画面与现在的永别形成强烈反差。

颈联"沘水涧槃君啸傲,蜀峰阿阁我流连"用对比手法:友人生前在沘水山涧中豪放不羁("啸傲"),而如今作者只能在蜀山的楼阁中独自徘徊。一动一静之间,凸显生死两隔的怅惘。

尾联"经秋重过鹿门月,云散烟销已矣贤"最令人动容:当秋天再次来到鹿门(可能指他们曾同游之地),月色依旧,但友人已如云烟消散。"已矣贤"三字戛然而止,像一声沉重的叹息,道尽对贤者逝去的无尽惋惜。

全诗没有直接抒写悲痛,而是通过四个对比鲜明的场景:从友人豪迈的生前形象,到春日欢谈的往事,再到如今独自徘徊的现状,最后落笔于物是人非的秋夜。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让怀念之情更加深沉动人。诗中"啸傲""精悍"等词活画出友人的侠义性格,而"云散烟销"的比喻又给这份怀念蒙上朦胧的诗意,让读者仿佛看见月光下作者独立怀人的身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