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贝辞
禹贡故江道,今已失其真。
西乱北入娄,浦东接春申。
中淤百馀里,高飞起黄尘。
三年弃不治,地颇生理殷。
九夏耰锄出,三时雨露新。
吉贝万馀顷,其叶何蓁蓁。
粳稻产三吴,初不系海滨。
陵谷日变迁,造物亦至仁。
嗟嗟肉食谋,此理难具陈。
西乱北入娄,浦东接春申。
中淤百馀里,高飞起黄尘。
三年弃不治,地颇生理殷。
九夏耰锄出,三时雨露新。
吉贝万馀顷,其叶何蓁蓁。
粳稻产三吴,初不系海滨。
陵谷日变迁,造物亦至仁。
嗟嗟肉食谋,此理难具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长江入海口一带地理变迁和农业发展的景象,充满对自然力量和人类智慧的感叹。
开头四句用古今对比手法,指出长江入海口(禹贡记载的故道)已经改道,如今水流分散(西乱北入娄),与黄浦江(浦东)相连。这里暗含"沧海桑田"的自然规律。
中间八句生动展现淤积土地的变化:新淤积的百里荒地原本黄沙漫天,但经过三年休耕后竟变得肥沃。夏季农具翻土,三季雨露滋润,最终形成万亩棉花田(吉贝即棉花)茂盛生长的景象。诗人用"蓁蓁"这个叠词,让人仿佛看到棉花枝叶繁茂的样子。
随后四句通过对比手法,指出三吴地区(苏南浙北)原本不产稻米的滨海地带,如今也能种植水稻。这是对"沧海变桑田"的进一步诠释,赞叹大自然(造物)的仁慈。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讽刺当权者(肉食者)目光短浅,无法理解这种自然与人类共生的深刻道理。一个"嗟嗟"的感叹,道出诗人对官僚的无语和失望。
全诗就像一部快进的纪录片:镜头从长江改道的自然变迁,推到新垦区从荒芜到丰收的过程,最后定格在诗人摇头叹息的特写。最妙的是把棉花田比作绿色海洋的意象,与开头长江改道形成呼应,暗示人类只要顺应自然,贫瘠之地也能变成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