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曲四首 其三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译文及注释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暮色照在长江里,相邀一起回渡头。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落花好似有情意,来去紧随船儿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色照在长江里,相邀一起回渡头。
落花好似有情意,来去紧随船儿流。

注释
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赏析

这首诗(日暮长江里)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虽然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也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应一气读下。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黄昏归舟图,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像电影镜头一样,先拍下夕阳下的长江全景,再聚焦到相约回家的渔船上。短短十个字就交代了时间(傍晚)、地点(长江渡口)、人物(结伴回家的渔人)和事件(归航),画面感极强。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最是精妙。诗人把落花写得像有灵性似的,追着渔船飘荡。这里用拟人手法,让无情的落花仿佛有了情感,既写出了江面落花随波逐流的真实景象,又暗含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一个"逐"字特别生动,让人仿佛看见花瓣追着船儿打转的样子。

全诗妙在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诗人没有直接说渔人有多快活,但通过落花追逐小船这个灵动画面,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轻松愉悦。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就像我们拍短视频时,与其直接说"今天好开心",不如拍一段随风起舞的裙摆,让观众自己体会那份快乐。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