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阔景象和丰富物产,同时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追随古人的情怀。
开头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太湖的浩瀚——水面绵延三万六千顷(古代计量单位),横跨三州地界,无边无际的雾气中时常出现奇特的自然景象。这里通过具体数字和空间描写,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太湖的辽阔神秘。
中间两句转而写太湖物产:洞庭山的柑橘已经成熟("霜"字暗示秋冬季),震泽(太湖古称)的鱼类非常鲜美("极介"指鱼鳞坚硬,形容鱼肥美)。诗人通过两种典型特产,以小见大地展现太湖的丰饶。
最后两句借范蠡(春秋时期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居太湖的高士)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像范蠡一样泛舟湖上、远离尘世的心愿。"岂无"二字以反问语气强调太湖上肯定有范蠡那样的扁舟,而"我欲"直接袒露诗人向往归隐的迫切心情。这种由景生情的写法,让自然景观与人生理想自然交融。
王道士
王道士,与宋遗民于石(介翁)有交。有《竹林清风集》(《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已佚。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