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张天池兼讯杨观察筠湄

裴子岩边新卜居,六年烽火断音书。
相逢应讶形容老,失路真惭义气疏。
战伐何方寻乐土,饥荒吾里渐丘墟。
岘山若遇洋开府,忆否漳南旧隐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战乱年代老友重逢的感慨,充满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与温情。

前四句像在唠家常:诗人去拜访刚搬新家的朋友张天池,顺便打听共同好友杨筠湄的消息。战火阻隔六年没联系,见面时互相惊讶对方苍老了许多。诗人惭愧地说自己这些年过得落魄,连朋友间的关怀都疏于表达了。

中间两句突然转向沉重现实:到处都在打仗,哪里能找到安身之处?家乡闹饥荒,村庄都快变成废墟了。这里用"乐土"和"丘墟"的强烈对比,道出老百姓在战乱中的绝望。

最后两句特别动人:如果你在岘山遇到姓洋的长官(可能是共同好友),能不能帮我们带句话——还记得当年在漳南一起隐居的日子吗?这个细节像一枚时光胶囊,藏着战前平静生活的记忆,也透露出对和平的深深怀念。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封战火中的家书,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着:普通人在乱世中如何牵挂彼此,如何在废墟里小心守护着温暖的回忆。这种接地气的真挚,正是它打动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