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梧州玉皇阁
双川发何许,源远难寻度。
宛入郡城南,并持归大壑。
桂林与象郡,西望遥参错。
溟海环其东,岛夷兼附薄。
要冲扼两广,机䒷旋把握。
中丞建羽旗,元帅张油幕。
剧贼累猖獗,笑谈成掎角。
真分当宁忧,岂直增锁钥。
兵家据形便,国计专委托。
赫赫观军容,沦胥丧河朔。
因循昧殷鉴,何日当改作。
非职敢抗言,临风凭高阁。
宛入郡城南,并持归大壑。
桂林与象郡,西望遥参错。
溟海环其东,岛夷兼附薄。
要冲扼两广,机䒷旋把握。
中丞建羽旗,元帅张油幕。
剧贼累猖獗,笑谈成掎角。
真分当宁忧,岂直增锁钥。
兵家据形便,国计专委托。
赫赫观军容,沦胥丧河朔。
因循昧殷鉴,何日当改作。
非职敢抗言,临风凭高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西梧州玉皇阁的壮丽景色和战略地位,同时抒发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8句)是风景描写:
诗人站在玉皇阁上,看到两条大河(桂江、浔江)从远方蜿蜒流来,在梧州城南汇合成西江。向西能看到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的群山,向东是浩瀚大海和沿海岛屿。用"两条丝带汇入大口袋"这样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梧州"三江汇流"的独特地貌。
第二部分(中间12句)讲军事价值:
梧州像一把锁钥控制着两广要道,朝廷在这里驻守重兵。中丞(巡抚)的旗帜和元帅的营帐显示出这里的重要性,官兵们形成掎角之势防御盗匪。诗人强调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塞,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但笔锋一转,提到北方(河朔)已经沦陷,暗示朝廷不能只关注南方防御。
第三部分(最后4句)抒发感慨:
诗人痛心统治者没有吸取历史教训,明知北方失守却因循守旧。虽然自己官职不高,仍忍不住站在高阁上迎着风大声疾呼改革。最后两句像一声叹息,把写景、叙事都升华到了忧国忧民的高度。
全诗最精彩的是"双川发何许"到"并持归大壑"四句,用大河奔流的动态画面,暗喻国家命运如同江水,需要正确引导。而"赫赫观军容,沦胥丧河朔"的强烈对比,揭示出诗人"南方看似强大,北方实际沦陷"的深层忧虑,这种家国情怀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