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

漫郎直笔老文□,太师□⑴字尤卓荦。
天然二妙刻苍崖,墨本传来重和璞。
三年流客居潇嶷,甚欲一来观此碑。
尽被前贤刚说破,手磨苔刻难为辞。
为子从来止于孝,古以敝屣匹天下。
□□神武妖氛清,南内凄凉泪血洒。
一时大业中兴唐,万世□□□虎狼。
从今罪案休拈起,祇挹□⑵□与元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面对浯溪碑刻时的复杂感受,主要包含三层内涵:

1. 碑刻的艺术价值
前四句赞叹碑刻的精妙——漫郎(元结)的直率文风和太师(颜真卿)的卓绝书法相得益彰,就像天然美玉刻在青崖上。这里用"和氏璧"的典故,突出碑刻的珍贵。

2. 观碑的矛盾心情
中间六句写作者三年间渴望看碑却迟疑的原因:前人已经把碑文内容说透了,自己再写就像重复咀嚼别人嚼过的馍。这种"想靠近又怕重复"的心理很真实,就像现代人面对网红景点时既想打卡又怕俗套的心态。

3. 历史反思
后八句转入对碑文内容的思考:
- 用"孝道"暗讽唐肃宗夺权行为(把父亲唐玄宗当破鞋抛弃)
- "中兴"看似光荣,实则是靠牺牲亲情换来的
- 最后两句警醒:这段历史就像"养虎为患",提醒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这种批判角度很犀利——看似歌颂中兴,实则揭露权力斗争的残酷代价。

全诗巧妙融合了"看碑"这个具体事件与深刻的历史思考,就像现代人参观古迹时引发的古今对话。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碑刻太完美反而让我无从下笔"的纠结,自然过渡到对历史的冷峻评判,展现出文人面对历史遗迹时典型的复杂心态。

文子璋

文子璋,字如斋,蜀东(今属四川)人。理宗景定五年(一二六四)游澹山岩、浯溪。事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五、《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三。今录诗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