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旬日复同孙爱游桃源涧
孟夏草木长,林泉多淑气。芳草欣道侧,百卉皆郁蔚。
乘兴快登临,好风袭我襟。濯足清流下,晴山转绿深。
不见樵父过,但闻牧童吟。寺远忽闻钟,杳然入林际。
声荡白云飞,谁能窥真谛。真谛不能窥,好景聊相娱。
相娱那几何,景逝曾斯须。胡不自结束,入洛索名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诗人与友人同游桃源涧的所见所感,充满自然之趣和人生感悟。
前八句写游玩之乐:初夏草木茂盛,林间泉水散发着清新气息。路边芳草欣然生长,百花繁盛。诗人乘兴登山,凉风拂过衣襟。在清澈溪流中洗脚,阳光下的山色显得更加翠绿。这里用"濯足"这个动作,生动表现出亲近自然的惬意。
中间六句写山间幽静:没有遇到砍柴的樵夫,只听见牧童的歌声。远处寺庙钟声传来,回荡在山林间,与白云相伴。诗人感叹:谁能参透这钟声蕴含的人生真谛呢?钟声的"杳然"和"荡"字用得巧妙,既写出声音的悠远,又赋予其灵动感。
最后六句抒发感慨:既然参不透真谛,不如享受眼前美景。但美景转瞬即逝,诗人由此想到:何不收拾行装,去洛阳寻找名媛相伴呢?这里"景逝曾斯须"道出了好景不常的惆怅,而"入洛索名姝"则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想法。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像"好风袭我襟""晴山转绿深"等句,读来仿佛能感受到山风的凉爽和山色的变化。诗人将游玩时的闲适、听到钟声时的哲思,以及面对美景易逝的感慨,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他对人生的思考。
郑成功
(1624—1662)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郑芝龙子。唐王赐姓朱,改名成功,号“国姓爷”。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无效,移师南澳,继续抗清。永历帝立,封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大举入长江,直抵南京,东南大震,旋为清兵所败,退还厦门。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进兵台湾,驱逐荷兰侵略军,次年收复全台。不久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