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偈颂二十五首》中的片段,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禅宗思想,即对自然界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对心灵状态的洞察。
“季春斩暄”,这里的“季春”指的是春天的三个月份之一,也就是春季的中后期。这个季节阳光明媚、温暖宜人,而“斩暄”则是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春天的温暖已经达到了极点,仿佛温暖已经变得那么强烈,以至于连温暖本身都要“斩”去,让人感觉到一种即将过去的温暖感。
“鸟啼花笑”,这里的“鸟啼”和“花笑”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鸟儿欢快地歌唱,花朵仿佛也露出了笑脸,共同营造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
“恒沙数见闻觉知,悉毕了了”,“恒沙”是一个比喻,形容数量非常多,意指所有的感官和意识。而“悉毕了了”则表示所有这些感官和意识都清晰地呈现出来,没有任何障碍。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当我们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之中,所有的感官和意识都是如此清晰和完整。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象征着一种心灵的觉醒和清晰。它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当我们的身心与自然完美契合时,所有的感知和觉知都是那么清晰和纯粹,仿佛一切都能被完美地察觉和理解。这是一种内心宁静和对外界感知的融合,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身心和谐的追求。
释普岩
释普岩(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号运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二十六年生。早年落发。初与石鼓夷公谒无用全公等老宿。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参叩松源崇岳禅师,并从松源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饶之荐福,明之香山、苏之虎丘、杭之灵隐、报慈,后回乡居四明运庵。宁宗开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宝华山受镇江大圣普照寺请出世。后移住真州报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场山护圣万寿寺。理宗宝庆二年卒。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