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铭尝墨兰歌

幽人岁晏松柏林,愁云黯淡凝寒阴。
苍梧斑竹若在眼,元圃琼枝无复春。
王香隐谷久寂寞,众芳芜秽伤人心。
援琴一鼓三叹息,湘水浩浩空沾襟。
有美孙卿芳竟体,读《骚》望古晞良辰。
遨游结客爱奇士,一往怀抱含高深。
古来贤豪多道艺,悟余游戏皆绝伦。
墨波流霏接沅澧,笔区滋畹花缤纷。
指端拂舞真貌出,鞭笞风雨何精神。
怜君持赠满冰茧,珍逾端绮双南金。
言忘交澹识君旨,芳菲袭目遗愁辛。
闻君剑术尤莫比,壮志俯屈同风尘。
独留纡郁寓染翰,俗外赏激谁知音。
我亦沈冥旧皋羽,三岁萎约桐江浔。
何当抽怨向白日,交佩相羊情质申。
徒然霜霰厉丛薄,天地岂应终不仁。
忆翁孤露旷相感,本穴空根悲至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寒冬中触景生情,借墨兰寄托高洁情怀的故事。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八句)营造出萧瑟意境。诗人用"愁云""寒阴""斑竹"等意象,勾勒出冬日荒芜的竹林景象,暗示贤士寂寞的处境。弹琴落泪的细节,生动表现了隐士对理想难觅的伤感。

第二段("有美孙卿"起十二句)是诗的核心。诗人通过孙卿(即孙铭)这个人物,展现文人雅士的风骨:他读《离骚》寄托理想,结交奇士胸怀宽广,更以精湛画技将墨兰的神韵跃然纸上。"鞭笞风雨"的夸张手法,突显了画作的气韵生动。获赠画作的情节,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

第三段(最后十句)抒发共鸣。诗人以"我亦"引出自身经历,与孙卿形成镜像:同样怀才不遇,却坚守节操。结尾"天地岂应终不仁"的诘问,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暗含希望。末句追忆"翁"(可能指屈原)的典故,深化了古今志士精神共鸣的主题。

全诗妙在将物(墨兰)、人(孙卿)、情(孤高)三者交融。寒冬墨兰象征坚贞,画兰的孙卿代表才情,而诗人的感慨则抒发了传统文人在困境中保持精神高洁的共同心声。诗中"鞭笞风雨""天地岂应终不仁"等句,在温婉中见风骨,正是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在诗歌中的体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