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五布衣并及石东村①
我获布衣交,邂逅五君子。
久知廌青山,幽芳殊凡蘤。
愿言采其英,潜见不殊旨。
因之访石闾,矮屋拥书史。
落落谈古今,贫哉病以死。
更有抱光君,被褐远金紫。
一室抱微尚,古琴自悦耳。
三子臭如兰,何幸不我鄙。
且得两陈君,考槃各永矢。
一在北之廛,一在南之涘。
北学宗洛闽,屡空道可企。
南学共源流,贫亦正同轨。
老矣均无儿,弟子供滫瀡。
我造北陈庐,床灶杂杖几。
南陈会鸳湖,答拜人扶起。
合之以石闾,三陈堪并峙。
三君未盍簪,我乃得蹑履。
抱光云近朱,廌青曰御李。
廌青与南陈,神交频托鲤。
试问与北陈,握手当何似。
爰有石东村,廌青忘彼己。
石闾与抱光,东村辄倒屣。
东村以子贵,不获布衣比。
我怀五布衣,并作东村诔。
亡者杳莫追,存者劳予跂。
洁身各有归,相期唯一是。
以此志知心,石交亦足喜。
天下岂无人,渺然思彼美。
久知廌青山,幽芳殊凡蘤。
愿言采其英,潜见不殊旨。
因之访石闾,矮屋拥书史。
落落谈古今,贫哉病以死。
更有抱光君,被褐远金紫。
一室抱微尚,古琴自悦耳。
三子臭如兰,何幸不我鄙。
且得两陈君,考槃各永矢。
一在北之廛,一在南之涘。
北学宗洛闽,屡空道可企。
南学共源流,贫亦正同轨。
老矣均无儿,弟子供滫瀡。
我造北陈庐,床灶杂杖几。
南陈会鸳湖,答拜人扶起。
合之以石闾,三陈堪并峙。
三君未盍簪,我乃得蹑履。
抱光云近朱,廌青曰御李。
廌青与南陈,神交频托鲤。
试问与北陈,握手当何似。
爰有石东村,廌青忘彼己。
石闾与抱光,东村辄倒屣。
东村以子贵,不获布衣比。
我怀五布衣,并作东村诔。
亡者杳莫追,存者劳予跂。
洁身各有归,相期唯一是。
以此志知心,石交亦足喜。
天下岂无人,渺然思彼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写给五位平民朋友的深情之作,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珍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1. 核心主题:跨越阶级的纯粹友情
诗人开篇就点明自己与五位布衣(平民)君子的友谊。虽然他们身份低微("被褐远金紫"穿着粗布衣远离官场),但品格高尚如幽兰。诗中特别提到一位因儿子显贵而不再算"布衣"的石东村,反而更反衬出其他友人甘于清贫的可贵。
2. 五位朋友的生动画像
- 廌青:隐居青山的高士,像幽兰般芬芳
- 石闾:住在堆满书籍的矮屋里,贫病交加仍纵论古今
- 抱光:拒绝功名的隐士,以弹古琴自得其乐
- 两陈君:南北两位陈姓友人,都坚守学问却穷得没儿子养老,学生帮忙做饭。北陈家里家具杂乱,南陈体弱到要人搀扶行礼。
3. 动人的生活细节
诗人用"床灶杂杖几"(床、灶台、拐杖、茶几混在一起)这样白描的句子,真实展现清贫学者的生活状态;"答拜人扶起"短短五字,既显南陈的病弱,又见其恪守礼仪的文人风骨。
4. 真挚的情感表达
"何幸不我鄙"(多幸运他们不嫌弃我)这样质朴的句子,展现诗人放下身段的真诚。结尾"亡者杳莫追,存者劳予跂"(逝去的已难追寻,活着的让我翘首盼望),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5. 深层价值观
诗人通过这些朋友,歌颂了三种可贵品质:
- 知识分子的骨气(虽穷仍钻研学问)
- 隐居者的操守(拒绝名利诱惑)
- 朋友间的精神共鸣("相期唯一是"约定共同坚守道义)
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是它展现了超越身份地位的友谊。在讲究门第的古代,官员郑板桥能如此尊重平民朋友,用平等的视角记录他们的生活细节,使这些普通人的形象在诗中焕发出道德光辉。诗中描写的清贫而自足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精神富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