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戴敦常的深切怀念和哀伤。
首联“杖履何年别,杉松古道旁”以回忆开篇,诗人感慨:我们曾在杉松夹道的古路边分别,如今却已记不清是哪一年的事了。“杖履”代指友人,暗示他年迈或已离世。
颔联“城山秋月尽,南岭暮云长”通过景物渲染哀思:城头的秋月渐渐隐没,南岭的暮云绵延不绝。秋月、暮云都是萧瑟的意象,暗喻友人离世后,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颈联“古调愁难合,孤根幸勿伤”进一步抒发悲痛:友人就像一首无人能和的古调,他的离去让人哀伤;但诗人又自我宽慰,希望他像一棵孤树,虽独存却未被摧折。
尾联“欲将数行泪,重至郑公乡”直接点明哀悼之情:诗人想带着泪水,再次去往友人生活过的地方(郑公乡,代指戴敦常的故乡或居所),以此寄托思念。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秋月、暮云、孤根等意象,将失去友人的痛苦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深沉的怀念与无奈。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