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漕篇(一作拖舟谣)
汤汤汶水波,西骛复东注。
势虽汗漫来,止可流束楚。
发源本清浅,才夏即沮洳。
安能浮重载,通漕越齐鲁。
有时汎商舶,潦涨藉秋雨。
船官行有程,至此日艰阻。
钜野到齐东,著浅凡几处。
必资州县力,涩滞方可度。
漫村赶丁夫,所在沸官府。
先须刮流沙,推挽代篙橹。
硬拖泥水行,奚异奡荡努。
涉寒痹股腓,负重伤背膂。
咫尺远千里,跬步百举武。
兹焉幸得过,断流行复阻。
又须集牛车,陆递入前浦。
中间吏因缘,为弊不可数。
蛮梢贪如狼,总压暴于虎。
所经辄绎骚,不若被掠虏。
盻盻入海口,未免风浪鼓。
舟中一斛粟,百姓几辛苦。
今复起堰坝,壅积百方禦。
木石动万计,科配困氓伍。
不思根源微,堤障深几许。
转漕本便民,广储实国补。
事功贵顺成,勉强终龃龉。
海道事已然,又复有此举。
惜将生民力,委弃若泥土。
山东实重地,一静乃可抚。
尝闻建隆间,有相曰赵普。
凡百投利人,罢遣皆不取。
以兹报国恩,后世比申甫。
黄阁十馀年,清风一万古。
势虽汗漫来,止可流束楚。
发源本清浅,才夏即沮洳。
安能浮重载,通漕越齐鲁。
有时汎商舶,潦涨藉秋雨。
船官行有程,至此日艰阻。
钜野到齐东,著浅凡几处。
必资州县力,涩滞方可度。
漫村赶丁夫,所在沸官府。
先须刮流沙,推挽代篙橹。
硬拖泥水行,奚异奡荡努。
涉寒痹股腓,负重伤背膂。
咫尺远千里,跬步百举武。
兹焉幸得过,断流行复阻。
又须集牛车,陆递入前浦。
中间吏因缘,为弊不可数。
蛮梢贪如狼,总压暴于虎。
所经辄绎骚,不若被掠虏。
盻盻入海口,未免风浪鼓。
舟中一斛粟,百姓几辛苦。
今复起堰坝,壅积百方禦。
木石动万计,科配困氓伍。
不思根源微,堤障深几许。
转漕本便民,广储实国补。
事功贵顺成,勉强终龃龉。
海道事已然,又复有此举。
惜将生民力,委弃若泥土。
山东实重地,一静乃可抚。
尝闻建隆间,有相曰赵普。
凡百投利人,罢遣皆不取。
以兹报国恩,后世比申甫。
黄阁十馀年,清风一万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山东地区漕运(水路运输粮食)的艰难场景,以及百姓和官员在其中承受的苦难。全诗用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语言,展现了这项本意为国为民的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却变成了劳民伤财的负担。
第一部分:自然条件的限制 开头描写汶水(山东的一条河)水流湍急但水位浅,夏季容易干涸,根本不适合运载沉重的漕粮。即使偶尔靠秋雨涨水能行船,但河道多处淤塞,船只经常搁浅。
第二部分:百姓的苦难 为了疏通河道,官府强征百姓当苦力。民工们要在冰冷的泥水中推船,腿脚冻伤、背部磨破,每走一步都像跋涉千里般艰难。即使勉强通过一段,前方又会遇到新的阻碍,不得不改用牛车陆运。官吏和船夫趁机盘剥百姓,比强盗还凶狠。
第三部分:劳民伤财的工程 官府不思改善水源问题,反而不断加修堤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最终只会事倍功半。诗人痛心地指出:漕运本是为国为民的好事,但执行中却把民力当作泥土般浪费。
第四部分:历史对比与讽谏 结尾用宋代贤相赵普的故事作对比:真正的治国之道应当精简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劳役。诗人借此讽刺当下官员好大喜功,呼吁统治者学习古人智慧,让山东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漕运的个案,揭示了古代官僚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弊病——上级制定政策时不切实际,下级执行时粗暴蛮横,最终受苦的是底层百姓。诗人既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也包含了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任何政策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再好的初衷也会变成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