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琴士翁明远

胶漆本无意,丝桐非有情。
因缘醉翁指,发此无穷声。
萧萧秋风引,落叶渭水清。
喧喧阳春歌,花明锦江城。
离鸾月徘徊,别鹤云杳冥。
清泠洒毛发,震荡惊雷霆。
曲度神莫测,调高妙难名。
时方多艰虞,掩耳谁为听。
无为恩怨儿女语,疆场勇士轩昂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琴声的描绘,展现了音乐超越世俗的力量,同时暗含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琴声的魔力(前12句) 诗人用生动的自然景象比喻琴声效果:秋风落叶的萧瑟、阳春百花的绚烂、月下孤鸾的徘徊、云端鹤唳的悠远。这些画面既表现琴技高超("神莫测""妙难名"),更强调音乐能唤醒人最深层的情感震颤("惊雷霆""洒毛发")。

2. 现实的困境(13-14句) 笔锋突然转向沉重现实:在动荡时局中("多艰虞"),人们连倾听的勇气都没有("掩耳"),暗示知音难觅的孤独。

3. 精神的超越(末2句) 诗人提出解决方案——不要沉溺于儿女情长,要像战士般勇毅前行。这既是劝诫,也是自我激励,用琴声象征的精神力量对抗现实黑暗。

全诗妙在将抽象音乐具象化:琴弦本是死物("胶漆""丝桐"),经高人弹奏便有了生命。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境界,正是诗人对乱世中精神救赎的思考。最后昂扬的结尾,让整首诗在苍凉中透出力量感。

蔡沈

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南宋学者。字仲默,号九峰,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次子。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