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歌

蓝谿中,荆山峰,
结灵凝粹生群玉,飞英荡彩如长虹。
野人初向深崖得,蹋著云根风雨黑。
满把晶荧雪霜色,特达天姿几人识。
治玉之工初琢成,荧荧辉彩锵锵声。
方瑚圆琏荐宗庙,苍佩玄圭颁帝庭。
尧兵曾用丹浦战,汉斗已碎鸿门营。
我愿琢为北斗柄,指麾五星齐七政。
庶使阴阳造化机,四时六气随吾令。

现代解析

这首诗《琢玉歌》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玉石的珍贵和神奇力量,同时寄托了诗人渴望掌控自然、造福天下的理想。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特达天姿几人识")讲玉的诞生和发现。诗人说蓝谿和荆山这些灵秀之地孕育出美玉,它们像彩虹般绚烂。普通人从深山悬崖找到这些玉石时,连风雨都变得昏暗,捧在手里像霜雪般晶莹透亮。这里用"野人"(普通人)和"天姿"的对比,暗示真正珍贵的东西往往不被常人认识。

第二部分("治玉之工初琢成"到"汉斗已碎鸿门营")讲玉的加工和用途。工匠把玉石雕琢成祭器(瑚琏)献给祖先,做成礼器(佩圭)用于朝廷。接着用两个历史典故:尧帝用玉装饰的兵器在丹浦作战,刘邦在鸿门宴用玉斗(这里指范增摔碎玉斗表达愤怒),说明玉既能用于神圣场合,也能见证重大历史事件。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愿望。他想把玉做成北斗星的柄,用来指挥日月星辰(五星七政),让四季气候(阴阳四时六气)都听从调遣。这其实是表达诗人想掌握自然规律、造福人间的宏大抱负。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玉石比作"宇宙遥控器"的想象——普通石头经过天地孕育、人工雕琢,最终成为能调节自然的神器。这种由小见大、由物及理的写法,让一块玉承载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普通人读来既能欣赏玉的美,又能感受到那种"人定胜天"的豪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