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居时的孤寂与深沉思考。
开头用“疏林频落叶”勾勒出秋天萧瑟的景象,树木稀疏,叶子不断飘落,暗示时光流逝和内心的孤独感。接着“孤僻继离骚”点明诗人的心境——他像古代写《离骚》的屈原一样,因孤独而沉浸于深沉的思绪中。
“独坐闻鸿远,闲吟见月高”进一步刻画独处的场景:一个人坐着,听到远处大雁的鸣叫,悠闲吟诗时抬头看见高悬的月亮。大雁的远飞和月亮的孤高,都衬托出诗人的寂寥,但也透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
“梦回更自永,思苦夜何劳”写夜晚的思绪漫长而苦涩。梦醒后,时间仿佛被拉长,愁思让人难以入眠,但诗人似乎也在问自己:何必让忧愁消耗夜晚的时光?
最后两句“寂寂西郊内,披衣听海涛”以动作收尾,在寂静的郊外住所,诗人披上衣服,静静聆听远处的海涛声。海涛的永恒与喧嚣,反衬出人的渺小与孤独,但也传递出一种与自然共鸣的豁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孤独中的哲思与宁静,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超脱的意境。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