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

巍城十八里,雄壮称洪都。
北郭势迤逦,南浦形萦纡。
连亘控西江,囊括尽东湖。
灌侯遗故址,李相规旧模。
改筑龙沙堤,三方第如初。
得非雕残后,民力不足欤。
得非府库竭,费用不给欤。
当时庙堂上,不主公议欤。
我来客城闉,感慨成欷吁。
今古如一辙,有才能远图。

现代解析

这首《南昌城》是一首怀古咏今的诗,通过描绘南昌城的壮丽与变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1. 前八句:描绘南昌城的雄伟与历史
诗人用“巍城十八里”开篇,直接点出南昌城的宏大(“洪都”是南昌的古称)。接着用“北郭”“南浦”“西江”“东湖”等地理方位,勾勒出城池的蜿蜒壮阔,像一幅立体地图。诗中提到“灌侯”(西汉灌婴)和“李相”(唐朝李元婴),点出南昌是历史名城,经过历代名臣的修建规划,底蕴深厚。

2. 中间六句:追问城市衰败的原因
诗人看到城墙破败,连续用三个“得非”(难道是……)发出疑问:是因为战乱后百姓无力修缮?还是政府财政困难?或是当年朝廷决策失误?这些问题没有答案,但暗含对统治者忽视民生的批评。比如“不主公议”暗指当权者可能独断专行,不顾百姓意见。

3. 最后四句:借古讽今的感慨
诗人以“客”的身份站在城边叹息,点出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古今都一样,只有真正有远见的人才能做出利民的规划。这里的“远图”既是对灌婴、李元婴的肯定,也暗讽当下缺乏这样的能臣。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强:用“连亘”“囊括”等词让读者仿佛看到南昌城依山傍水的全景。
- 情感递进:从赞美到质疑,再到深沉感慨,层层推进,引发共鸣。
- 现实意义:表面写古城,实则提醒当权者要以史为鉴,重视民生和长远发展。

普通人也能读懂的启示:
就像我们今天看到一些“烂尾工程”会吐槽一样,诗人用南昌城的兴衰告诉我们:无论是建城还是治国,光有宏伟蓝图不够,还得有财力、民心和靠谱的决策者,否则再好的规划也会荒废。历史是一面镜子,可惜人们常常照不见自己。

蔡沈

蔡沈(1167—1230)一名蔡沉,南宋学者。字仲默,号九峰,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蔡元定次子。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必用。

0